您的位置: 99健康问问 >内科 >心血管内科 >心律失常吃什么药?
man

心律失常吃什么药?

女 | 32岁 2018-11-20 有6个回复

问题描述: 最近胸口闷痛,睡眠不好,做过动态心电图后可见心率最快190最慢30,平常心律,每分钟在40-50左右,时常失眠,心慌短气,浑身乏力,最近觉得越来越难受了,再次做了检查,说是心律失常,

回答

头像

何伟文

已帮助网友:2756 2018-11-20

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急症,包括各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房扑,房颤.其临床治疗措施已臻完善,包括迷走神经刺激法,电击复律,药物治疗以及射频消融术等侵入性治疗方法,基本上可以控制所有发作,对于其中许多病人尚可达到根治的目的。
医生束手无策地眼看着室上速不停发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.然而,在实际工作中尽管有以上许多方法可以采用,而药物治疗仍是目前最主的而且最常用的有效手段,大约90%的病人经药物治疗即可终止发作或预防复发.

头像

张瑶

已帮助网友:4112 2018-11-20

这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,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.4%,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,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%。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~600次/分,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,有时候可以达到100~160次/分,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,而且绝对不整齐,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。
这种情况,因为房颤如果栓子脱落,可能随循环,阻塞脑血管,造成脑梗,建议抗凝药治疗,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等,建议正规医院心内科咨询与诊治。

头像

黄文飞

已帮助网友:3034 2018-11-20

心律失常在正常人中是比较常见的,平时心电图只是因为检测的是瞬间,而动态检测的时间段比较长。在我看来您还是健康的,偶发早搏或2秒的停搏会引起心律不齐的,尤其是体型稍胖或夜间打鼾易出现上述症状的。
没有必要应用药物的,能够耐受手术的,注意加强锻炼身体,限制体重,控制饮食,保持心情舒畅,心态平和。窦性心律不齐指的是心跳的节律不齐,但心跳的起源点(也就是主导心脏跳动的信号)是正常情况下的窦房结。因而这种情况的心律不齐并非是病态的,只不过是功能不协调的状态。如果没有相应的症状,一般是不必进行治疗的。建议你不必过于担忧,平时加强运动锻炼会有所改善的。若自觉有心跳不适的症状的,可适当服用补气、增加心肌供血类的药物来改善。

头像

张慧芝

已帮助网友:4011 2018-11-20

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自律性异常或传导障碍引起的心动过速、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;精神紧张、大量吸烟、饮酒、喝浓茶或咖啡、过度疲劳、严重失眠等常为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;心律失常特别多见于心脏病患者,也常发生在麻醉、手术中或手术后。心率为100~150次/分,中毒性休克伴中毒性心肌炎或大面积烧伤时可快达180~200次/分;心律规整,其发生与终止以逐渐增快与逐渐恢复为特征。突然发生或突然停止,自觉心悸、头晕,头颈部发胀、胸闷、乏力;发作持续时间可为数秒钟、数分钟、数小时乃至数日;心律绝对规则,心率多在160~250次/分。发生和消失均极突然;发作期可短至数秒,也可长达数天;心率160~220次/分;发作时伴心前区不适、精神不安、恐惧感。器质性心脏病患者;心室率在150次/分左右,规则;压迫颈动脉窦或眼球心率可突然减慢。
心率固定在20~40次/分,颈静脉搏动频率多于心搏,且有巨大收缩波;或伴Adams-Stokes综合征发作史。冠心病、心肌炎、心肌病等疾病;尤其有持续性、严重的心动过缓(窦性频率多<50次/分)史伴有头晕、晕厥,运动及药物不能使窦性心率增加到90次/分及以上;过缓性心律失常和过速性心律失常交替出现。冠心病、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病史;有突发或持续的心悸、胸闷等症状;心脏听诊心律绝对不齐,第一心音强弱不一,并有脉搏短绌(脉搏次数少于心率),冠心病、心肌炎、心肌病、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病因;整齐的心律中突然有一间歇;可伴有心悸、心搏脱落感、乏力,脱漏频繁可发生晕厥。
以上是对“心律失常吃什么药?”这个问题的建议,希望对您有帮助,祝您健康!

头像

罗正强

已帮助网友:4400 2018-11-20

对于原因不明的心率失常要寻求原因,尤其频繁发作的心率市场,需要排查是否有甲亢等疾病。
建议前往心血管专科就诊进行详细的心电图检查,有些项目检查可以发现心率失常的位置。

头像

王涛

已帮助网友:4421 2018-11-20

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,频率60次~100次/min(成人),比较规则.窦房结冲动经正常房室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,传导时间恒定(成人0.12~1.21秒);冲动经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的传导时间也恒定(<0.10秒).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,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.“心律紊乱”或“心律不齐”等词的含义偏重于表示节律的失常,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又包括频率的异常,更为确切和恰当.
心律失常的治疗应包括发作时治疗与预防发作.除病因治疗外,尚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.
病因治疗包括纠正心脏病理改变,调整异常病理生理功能(如冠脉动态狭窄,泵功能不全,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),以及去除导致心律失常发作的其它诱因(如电解质失调,药物不良副作用等).药物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(或)加速传导的药物,如拟交感神经药(异丙肾上腺素等),迷走神经抑制药物(阿托品)或碱化剂(克分子乳酸钠或碳酸氢钠).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则选用减慢传导和延长不应期的药物,目前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有50种以上,常按药物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作用来分类),仅使病变区内心肌细胞电生理性能如传导速度和(或)不应期长短有所改变,长期服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副作用,严重的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而致命.因而临床应用时宜严格掌握适应证,并熟悉几种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,包括半衰期,吸收,分解,排泄,活性代谢产物,剂量和副作用。